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

二重疏洪道河濱公園


二重疏洪道河濱公園---大台北都會區內最大的城市公園
二重疏洪道河濱公園的前身是洪水宣洩區的二重疏洪道,佔地八百甲的綠地,整治後,搖身一變成為大台北都會區內最大的城市公園。在這廣袤的草原綠地上,擁有全台最長二十公里的自行車步道,並規劃設置六十八座的多功能運動場地,能夠讓大家盡情奔跑、恣意揮汗;除此之外還擁有七座自然的生態景觀公園,分別是沼澤公園、蘆堤公園、親水公園、荷花公園、運動公園、圳邊公園及淡水河畔公園。歡迎您來這裡察雲、追風、觀物,輕鬆一下。

萬善同


萬善同: 慈善救濟普渡生靈的「公有陰廟」-- 萬善同萬善同位於二重疏洪道內,是疏洪道內唯一在開闢之際,未被拆除的建物。此廟在清末即已存在,為昔日頂崁墓園,從前開墾初期二重埔地區往生的人,多就地埋葬,日治時期地方人士為繁榮地方,始禁止濫葬,並且將二重埔五保內所有的荒塚屍骨,集中在萬善同,由五保共同祭祀。而因為萬善同是由二重埔五保(五里長)為地方安寧,共同集資興建,因此乃為一「公有陰廟」,在台灣實屬少見。

二二八紀念公園


二二八紀念公園---台北縣首座二二八和平公園
本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位於本市忠孝路二段兩側,為台北縣首座二二八和平公園,該公園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開工,八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啟用。內部主要設施除二二八紀念碑之外,另有里民活動中心、紀念雕塑、彩色噴水池、兒童遊戲場及綠化設施等供民眾使用,值得您參訪一遊。


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

慈愛公園的由來


慈愛公園(公一五)慈愛公園位於仁美街108巷13號,主要設施有兒童遊具、體健設施、涼亭。始建於民國80年,後因舖面破損不堪,且公園陰暗雜亂,故於民國93年底進行規劃改建工程。改善後的公園將各空間作了妥善的規劃運用,廣場舖面也改採不易破損又易修繕之洗石舖面,公園面積雖小,但擁有兒童遊戲區、成人體健區、休憩廣場、中式涼亭、綠化植栽。

碧華公園


碧華公園碧華公園位於三重市溪尾街﹝安養堂對面﹞,於民國74年6月闢建,另於民國 76年再擴建第二期工程,隨著時移世異,漸漸寥落,經由前市長朱清發為提昇市民公共活動空間之品質,期望以現代的專業規劃手法與結合社區發展特色,為碧華公園注入新的活力,於民國89年12月8日重新改建,且於民國90年8月3日完成,邁向新願景。

玄武宮的由來


玄武宮樹頭公位於車路頭109巷1號,主祀哪吒三太子。於民國九十三年承攬捷運三和國中站部分工程,進行地下探挖工程,發現一座大樹頭,廟方人員認為樹頭埋藏地底具有靈性,慎重其事僱用大型吊車將樹頭吊出土。本株神樹屬牛樟樹,考古鑑定樹齡超過五千年,深埋地下廿二公尺處達一千年。

義天宮的由來


義天宮 位於三重市車路頭街150號,崇祀主神為天上聖母碼祖。民國五十四年,市民李福池等十六人,從嘉義東石鄉蛤仔寮港口恭請天上聖母分靈,並選則車路頭街建廟,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安座,民國八十九年全宮工程竣工,香火鼎盛。 

水流公的由來


二、水流公(龍全宮)龍全宮(水流公納骨塔)位於碧華公園內,早年為分子尾公墓,自乾隆時代即已存在,至今已三百餘年。直到民國七十年因都市計畫, 將該地闢建為公園,地方人士,於公園內興建納骨塔,在七十四年間落成啟用,並成立「水流公」管委會。龍全宮廟主祀水流公,陪祀神農大帝、地藏王菩薩等神明,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六日舉行大拜拜。

碧華寺的由來


碧華寺「碧華寺」坐落於三重市東區分子尾地區。碧華寺原名為百華寺,創建於民國前2年(1909),早期為分子尾朝拜釋迦牟尼佛的小廟。由信徒林木立廟於現址。如今碧華寺已從早期奉祀釋迦牟尼佛的佛寺,轉變為儒、道、佛合一的民間信仰廟宇,供俸神祇,其造型均非常特殊,與一般廟宇有所差異,值得細細觀賞之。

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

先嗇宮的由來

三重先嗇宮位於臺北縣三重市五穀王北街77號,又名五穀王廟,主祀神農大帝。清乾隆20年,三重埔居民於三崁店附近建廟崇祀,後因水患而移至五鼓五村,並於道光30年重修擴增成今日之規模。先嗇宮歷史悠久,已有近250的歷史,為本縣三級古蹟,每年農曆4月26日「三重大拜拜」之際,整個三重的廟神均於此集合,舉行遶境活動,熱鬧非常,為三重市一年一度之盛事。
三重先?宮相傳肇始於清乾隆二十年,由二、三重埔之居民因崇杞神農大帝報其明農教稼之功,建廟於三崁店附近,後因水患遷移至五穀王村,後道光三十年重修,鄉紳林茂盛倡議重修廟殿,於是廟宇擴建為前後兩殿。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,廟宇呈現出斑剝之態,民國十四年(日本大正十四年,西元一九二五年)總董事林清敦先生邀請地方士紳共同募款重建廟宇,歷經一年始完竣。民國六十五年(西元一九七六年)出任本宮董事長的連清傳提議重建後殿,民國七十一年(西元一九八二年)落成啟用後為一棟三層樓殿宇。一樓供作社教活動中心,兩邊分設圖書室、勵學室、閱報室,並且定期舉辦晨間講道、社區登山活動、技藝比賽、婦女座談。原二樓奉祀黃帝,三樓奉祀主神神農大帝,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起,二樓改奉伏義聖祖、太上道祖、保生大帝,三樓加奉九天玄女、盤古大帝。兩廂都設有清靜客房,可容納三百五十位香客住宿,並有數百坪寬闊的地下室。
先嗇宮內的書法楹聯是廟中最重要的文化資產,近代名將孫立人將軍也有題匾,而先嗇宮的主體建築是典型的二殿二廊二護室的傳統廟宇,而國內祭祀神農大帝的廟宇中不計其數,但能夠精確保存神農大帝治百草救世人的精神廟宇恐怕為數不多,三重先嗇宮迄今已有二百四十六年了,先嗇宮堪稱是三重地區最古老的廟宇,在民國十四年重建時,還創下當時「台灣師」和「唐山師」對作拚場的先例,整體廟宇的建築在兩派宗師的對作下相當保留了台灣傳統廟宇建築,而且先嗇宮的楹聯也是在重建當時盛極一時文人所撰書的。
三重最負盛名的是「三重大拜拜」,因為以前居民大部份都是務農,故當然希望能年年豐收,而先嗇宮就是奉祀能保佑豐收的神農大帝,過去每到神農大帝誕辰時,大家就會大辦流水席,為早年的農業社會生活增添了幾許樂趣。先嗇宮又名「五穀先帝廟」,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了,經過多年的日曬雨淋,難免也有斑?損壞情形,但經過最近的修護工程,已重新安座啟用,護佑更多蒼天子民。而今,先嗇宮已不僅止是一間廟宇,在這歷史交替的時代,即將風華再現,展現另一番新氣象,蘆洲與三重為北部地區神將最為密集的地區,然神將文化與先嗇宮的建築之美更是不可錯過的紀錄重點。

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碧華寺


本市碧華寺的香火祭祀,可追溯至民前二年,當時該寺規模不大,僅是分子尾一帶居民的信仰中心,廟內供奉釋迦牟尼,民國六十二年改建,成為今日碧華寺宏偉外觀,信眾絡繹不絕。

先嗇宮的影片

先嗇宮的影片

先嗇宮的影片

先嗇宮的影片

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

大觀書社(義學)


大觀書社(義學)

地點: 板橋市西門街5號

大觀書社的成立不但促進地方上的和諧,對於教育文化的貢獻也非常大,又是板橋國小、大觀幼稚園的發源地,因此,它也成為板橋教育的起源.為什麼叫做大觀書社呢?原來在當初創立書社的時候,板橋、新莊一帶並沒有像現在的高樓大廈,從書社的位置向新莊方向望去,可以看見大屯山和觀音山遠遠相對。當時的淡水河岸到大屯山一帶是漳州人的地盤,淡水河另一岸到觀音山一帶是泉州人的的勢力範圍,因此,取名「大觀」,除了是視覺上的感受外,另一方面,也希望漳、泉兩州人能互相交往、和睦相處,意義非常重大。

三落大厝


三落大厝

地點: 板橋市西門街42-65號

三落大厝屋頂的建築方式叫做「燕尾」,在以前只有大官或是特別有錢的人家裡,才會蓋起燕尾形式的屋頂喔!看!屋頂尾端向天空分叉延伸,像不像是燕子正要展翅飛向藍天呢?  往屋子裡走去,磚牆上砌成四方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等各種形狀再以巧妙的排列組合,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。大門兩側,甚至還有雕刻成吉祥圖案的紅磚;木門、窗戶上,也以各種幾何圖形排列,形式多樣,色彩豐富,充分展現匠師的巧思。  屋內的結構也具備了曲線美,並且利用華麗的花葉曲線裝飾,豐富了原本呈銳角直線的室內磚製隔間牆,可惜這座宅邸已經沒有人居住,看不到室內擺設情形,否則應該會更加的絢爛華麗。

林家花園


林家花園

地點:板橋市西門街9號

林家花園在清光緒年間陸續興建,到了光緒19年(西元1893年)才全部完工,據說總共花了五十萬兩,相當於同時期建造的台北城總經費的兩倍。無論是規模的龐大,材料的選用或是施工的繁複考究,在當時都是非常難得的。因此有「園林之勝,冠於北台」的說法,是台灣園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。日據時代,還曾經利用此地,辦了一次大型的園遊會。

先嗇宮


三級古蹟先嗇宮:

又名五穀王廟,主祀神農大帝。清乾隆20年,三重埔居民於三崁店附近建廟崇祀,後因水患移至五鼓五村,並於道光30年重修擴增成今日之規模。先嗇宮歷史悠久,已有近250的歷史,為本縣三級古蹟。每年農曆4月26日「三重大拜拜」時,全三重的廟神均於此集合,舉行遶境活動,熱鬧非常,為三重市一年一度之盛事。 先嗇宮是三重境內最早的一座廟宇,清朝乾隆初期創建,距今約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,先嗇宮威靈顯赫香火鼎盛,除了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之外,最彌足珍貴的是擁有許多的書法楹聯寶藏,如台灣近四百年來最偉大的書法家曹容大師,其遺於先嗇宮的手澤,數量冠於全省寺廟;另文昌殿內亦有陳維英舉人親書楹聯、名將孫立人將軍題匾乙方;尚有羅秀惠舉人、張書紳、林宗衡、李種玉、陳維菁、林旭初等貢生、秀才作品,很值得一看。  另外先嗇宮雕梁畫棟,建築彩繪的細緻瑰麗,堪稱台灣傳統寺廟對場作之典範,因此吸引大批慕名而來的學者專家,從事考據研究。為了讓大家得以更深入了解取材之典故、雕刻之精髓,先嗇宮備有導覽員為民眾解說,讓巧奪天工太璞宮:太璞宮原名「太僕宮」,隸屬佛教寺廟,主要祟祀五聖恩主,主祀「孚佑帝君」,即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,故地方人士慣稱「仙公廟」;日本大正二年(西元 1912年)歲次癸丑四月,由地方士紳李光輝、林清敦、林慶鐘等三十三人籌建,廟址位於今天的中正北路底,三重市與五股鄉的交界處,建築座南朝北,遠眺觀音山與大屯山,其中庭園部分佔地相當寬廣,整體環境清幽雅致,到訪遊人總有「庭院深深深幾許」之感,為三重市宗教建築名勝之一。

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我的小小無名

無名網址
請大家多多留言
幫忙增加人氣